当前位置:首页 > 儒家文化 > 正文内容

儒家文化核心内容

admin5个月前 (10-24)儒家文化130

内圣外王

“内圣外王”是儒学全部学说的总的概括。《大学》中提出的“格物”、“致知”、“诚意”、“正心”、“修身”属内圣范畴,内圣即通过修养成为圣贤的一门学问。“齐家”、“治国”、“平天下”属外王范畴,外王即是在内心修养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活动推行王道,创造和谐社会大同社会的一门学问。“内圣外王”皆以“仁义礼智”为根本指针,其中“仁”、“礼”在“内圣外王”两个层面中的根本意义相同,但在两个层面上有不同的具体解释和具体效用 [6]。

外王学说

刘周“大众儒学倡议书”中关于儒学“外王”学说的表述:(一)大众儒学是儒学的原教旨。

(二)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。

1.仁,就是爱人,就是以“爱人”之心,推行仁政,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。礼,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。

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,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。——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,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;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,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,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(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)。

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,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,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。古今中外,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,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。

2.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。不讲仁只讲礼,礼就不会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,就会遭到反对;不讲礼只讲仁,社会成员不受道德约束,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。所以,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,这就叫作仁礼一体。

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,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,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。因为这个原故,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,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。但是越到后世,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。因此,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。所以,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。

所以,礼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。拿着古代的“礼”来统治现代的社会,就会违背仁的原则。违背了仁的礼,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。所以,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。不违背仁的原则,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。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,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。这就是仁礼协调,一体不二的要点。

3.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年来的旧的礼制,这是因为这个礼制中的许多内容,有违于时代发展的要求,已经违背了仁的原则。所以,辛亥革命推翻旧的礼制,本身正是体现了儒学的仁的原则。但是,新的社会形态也只有在推行仁政的基础上,建立健全新的社会道德秩序,才能得到最后稳定并实现长治久安。

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学习方案收藏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本文链接:http://22310.cn/post/14.html

分享给朋友:

“儒家文化核心内容” 的相关文章

儒家文化主要派别

战国时期儒家内部分化形成了八个学派。八派之说最早见于《韩非子·显学》中,其中提到了以下八个儒家学派:“子张之儒”,“子思之儒”,“颜氏之儒”,“孟氏之儒”,“漆雕氏之儒”,“仲良氏之儒”,“孙氏之儒”,“乐正式之儒” 。从《论语》来看,孔子的思想具有广泛而多样的特点,孔子的弟子们对他的言论理解各有不...

儒家文化特征

其一、以孔子为先师,为思想领袖;其二、以《周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诗经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左传》等书为经典;其三、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;其四、由内圣而外王,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;其五、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,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,成为指导性的原则。儒家不尚武?无知者往往无畏!谣言传...

儒家文化思想资源

1.来源于尧舜。清华简《保训》篇是周文王的临终遗嘱,其中主要讲“中道”思想。李学勤先生从中得出结论:“尧舜禹的传承都讲中道。”而文王是舜帝与孔子之间的桥梁,可见儒家中道思想是贯连的 。2.来源于《易经》。《童子问易》通过《保训》篇讲舜“测阴阳之物,咸顺不逆”等新证,“将重卦之人锁定舜帝”。孔子观《周...

儒家文化近现代发展

儒家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就是新儒学,新儒学又称新儒家,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,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。狭义的新儒学,是指梁漱溟、张君励、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。广义的新儒学则可上溯到鸦片战争以来关于儒学变革的所有学说。1.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是新儒学的准备阶段,这一阶段...